查看原文
其他

政邦茶座|“深圳卫健委”公号的启示:政务新媒体如何“雅俗共赏”

政邦君 政邦智库 2022-04-25


政邦茶座是政邦智库打造的内容IP,每期政邦茶座邀请三位嘉宾,就某一话题展开对谈。

政邦茶座的首期内容,将目光聚焦到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“深圳卫健委公号被投诉引争议”事件。

本期政邦茶座邀请到的三位嘉宾分别是

胡印斌(政邦智库研究员)
王   琳(政邦智库研究员、法律学者)
高明勇(政邦智库理事长)

政邦君:“深圳卫健委”公号的相关争论,其实涉及到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。有人认为需要专门制定针对低俗的标准,您怎么看?

 

胡印斌:很多公共话题往往在讨论中演变成互掐、互殴,你认为这是低俗,他认为你是假正经;你说这个事情涉黄,擦了色情的边,他说就应该秉持开放的心态,等等,类似的“戏码儿”,在我们这里并不鲜见。


涉医的传播,自然会面临这样一个两难困境,说深说浅都会得到不同的解读。一个“脱裤子”,有人视若寻常,有人捂住眼睛,有人痛心疾首,有人马上举报……社会认知的复杂性,决定了社会反馈的多样性。


但解读的驳杂、多义,并不意味着认知就是一笔糊涂账。凡事是不是“低俗”,也并非是人言言殊,总还是有着一定之规的。


具体到深圳卫健委公号被举报这件事情,有必要界定几个概念。


表达可以活泼、生动、形象,但传播确实有边界的。深圳是全国最“年轻”的城市,市民平均年龄只有32.5岁,相比较而言,这个人群接受一些尺度大一些的科普,并无不适,但作为一个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公号,就应该考虑不同年龄、学历、地区、职业的人群的接受能力。此其一。


医生对病人,可以详尽剖白病情,不乏敏锐的感觉与精微的细节,在医生那里,这固然没有问题,在诊疗这种场景下,也不会让人不适,但如果涉及1—N,各种顾忌、禁忌、规避等等自然就来了,很简单,只要涉及大众传播,就应该遵守法律与习俗,张弛有度,而不是由着性子来。此其二。


第三,低俗与否、色情与否,也与个体感受有关。不同的人,在接受新生事物时,感受不同,相应的,反应也就不一样,如果有所谓“标准”的话,这应该是一个标准。

 

王琳: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“低俗”的标准。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,对“低俗”有不同理解,才是常态。从舆论场上观察,力挺深圳卫健委公号的远远超过了质疑者。也有网友称,想要举报举报者恶意举报。在如何看待深圳卫健委公号是否“低俗”问题上,我们很明显看到了两个分裂且很难调和的群体。


其实某个具体的举报人有什么样的“低俗”标准,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接受举报的机关、执法部门、监管部门要有清晰的、合乎法度的处置标准。


在社会语境中,“低俗”是个口语化的概念,它有多重意义,但并不明确。在法律语境中,这两个字常出现在与“扫黄打非”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中。


2009年,全国“扫黄打非”办、新闻出版总署等首次从音像制品内容上对“低俗”提出了八个方面的界定标准。如其中一项表述为:“虽未暴露人体性器官,但仅有小部分遮盖或技术处理,表现为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内容”。仅以此项来衡量,视频网站中涉嫌“低俗”的内容不说俯拾皆是,至少也称得上并不鲜见。


又如认定“低俗”的另一条标准,“含有违反伦理道德的文字或内容”。从文字上看,这项“标准”本身就不标准。何谓“违反伦理道德”?违反谁的“伦理道德”?若要解释“伦理道德”,实是一项比明确“低俗”的评价标准还要难得多得多的浩大工程。


认定“低俗”的八项标准,最后一项还是个兜底性条款,“其他明显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”。何谓“其他”?何谓“明显”?何谓“身心健康”?这些概念均需要进一步界定。


列举这些标准,就是想说明,在执法领域,认定“低俗”都很难有明确而清晰的判定标准。标准标准,既要有“标”,还要有“准”。在新媒体内容的监管上,提出“低俗”的标准或许并不难,难在找到清晰而明确的“低俗”标准上的多数共识。

 

高明勇: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“雅俗共赏”,其实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,或者想象。雅与俗的问题,古已有之。我在大学是学中文,记得那时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,就是谈论雅俗共赏。结合此次深圳卫健委公号的争论,我专门找出来又看了一下,里面写到,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,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。雅化程度的深,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,一方面也决定“雅俗共赏”的范围的小和大——雅化越深,“共赏”的人越少,越浅也就越多。所谓多少,主要的是俗人,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。


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谈论文学现象的,但在传播领域,道理是相同的。我个人的看法,雅俗的标准,是相对而言的,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界定,如果一个无法界定的标准,也注定无法操作,或者操作起来必然是乱象丛生,那样的话,也有违制定标准的初衷。


但是,一个社会还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边界,有些是和公序良俗有关,有些与法律底线有关,这些底线思维,还是不可或缺的。


当然,就这次争论而言,我想不妨用更为宽阔的视野来看,政务新媒体如何在创新与“低俗”之间寻找平衡点,作为“政务”,一般是更为严肃的形象,作为“新媒体”,又是相对活泼的形象,当“严肃”、“活泼”融合为一体的话,平衡当然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

总体来说,类似的争论,可以有“评价”,但“标准”的制定与否还是要审慎一些。

政邦君:现在新媒体发展风起云涌,政务新媒体发展也是如火如荼,一般会有一个从“鼓励”到“规范”的过程,假如制定标准的话,这个“紧箍咒”是该松一点好,还是该紧一点好?

 

胡印斌:我宁可把这里的“标准”理解为“尺度”。尽管“尺度”这个词可能更模糊、更具多义性,但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,把握尺度显然比制定标准更方便,也易于接受。


尺度无所谓宽严松紧,而主要在于时也、势也。


时者,是指在对的时间做的事情才是对的,循序渐进、润物无声才容易被人家接受,任何简单粗暴的跨越式灌输,最终都会遭遇抵制。性教育、病学讲说需不需要?不言自明,但要考虑人家的接受能力,不能急功近利。


势者,指的是风气的样成,尽管类似探索本身就是在造就一种势,但在公众普遍缺乏科学素养,且传统笼统之风还很盛的情况下,就容易引发普遍的不适。类似的观念碰撞,在若干年之后可能就是一杯水的风波,但在当时则不异于惊涛骇浪。


可见,现在要做的是更多的尝试和更积极的努力。知识、观念的传播,就应该像流水一样,多一些曲折迂回,多一些缠绕奔逐,多一些持续冲刷,毕竟,最终的目标即人类社会越来越开放、越来越开明。

 

王琳:这个“紧箍咒”还是先不戴为好。一个世俗的社会,“俗”是无可回避的存在,不论线下与线上。随着移动互联网完成了用户的下沉,整体网络阅读环境一定是迈向更“俗”的方向。


但我认同,政府机构的官方新媒体,应避免媚俗。同时,也要警惕以“反低俗”的名义,打压创新。

 

高明勇:我想这个“紧箍咒”不是简单的应该“松”或应该“紧”的问题,因为,如果没有“标准”来参照,也就无法界定“松”或“紧”。很多时候,大家反感或抵触的是极端的俗,低俗,媚俗,恶俗,庸俗,粗俗,任何事,一旦走向极端,就很容易扭曲,变味。而这种极端的“俗”,就目前的法律规范体系和社会公序良俗来说,已经是一个无形的“紧箍咒”。


说到“紧箍咒”这个典故,记得《西游记》中,“紧箍咒”还有个别名,叫做“定心真言”。


政务新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者,需要注意的是,“始终保持内容定力,专注内容质量,扩大优质内容产能,创新内容表现形式,提升内容传播效果。”

政邦君: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,如何让政务新媒体绽开更多的“创新之花”?

胡印斌:包括这次被举报在内,深圳卫健委公号为什么能够每每成为话题?这与内容团队的锐意创新、强调用户当然有关系,也与主管部门的宽松宽容宽厚有关系,当然,这样的气质也配得上深圳这座改革之城。


撇开此次一些具体的争执理由,深圳卫健委公号近来的表现,堪称优秀,也确实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。“通俗易懂,幽默风趣,雅俗共赏”,这些来自网友的评价,应该不是虚浮的阿谀之词。


那种总是端着、装着,然后就像僵尸一样存在的政务新媒体,才有更多理由被举报、被批评。


这也启示我们,政务新媒体其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。一者,主管单位多一些包容,事情就会好很多;再者,有包容,也要守住尺度,特别是在涉及公序良俗的时候,要有底线意识,必须谨慎;此外,社会公众也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,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。

 

王琳:深圳卫健委公号一方面得到众多受众的喜爱,同时又“惹”得一些围观者不太开心,甚至还被举报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这家机构公号不走寻常路,在文本表述上贴近网友,更接地气。当然,它也常在标题中蹭热点,抖机灵,有时还关联一点性暗示。就我读到的几篇爆款文章来说,基本是卫生健康领域的科学常识普及。相比起标题上的博眼球,这几篇正文仍保持了通俗性与严肃性的统一,颇为难得,看完也的确有收获。


我也注意到,深圳卫健委在对网民举报的回应中称,其官微后续会“适当收缩开放的推文尺度,保持专业、中性、客观的风格”“诚恳倾听各方的批评意见,在宣传上做到雅俗共赏、老少皆宜,使卫生健康传播为更多的用户所接受”。


应当说,这份回应未作一言一词的辩解,同时仍体现了专业、中性和客观的风格。一家机构新媒体,要做到“雅俗共赏、老少皆宜”并不容易。只有包容说错话,允许及时改正不准确的话、不得体的话,才能鼓励机构新媒体在网络舆论场上多讲人话,不讲废话;多讲实话,不讲套话;多讲真话,不讲假话。


当然,创新不能没底线。政务新媒体的底线就是合法、得体。在这两条底线之外,不用画地为牢,不忙着戴上“紧箍咒”,不迫于少数不同意见者传导的压力去挤占创作空间,政务新媒体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 

高明勇:我非常赞同胡印斌和王琳两位先生的看法。创新需要人才来支撑,需要机制来保障,更需要轻松的氛围与宽容的土壤来呵护。这些道理并不复杂,关键在于有效落地,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美丽的口号层面。


想到一个故事,当年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·德拉克洛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,创作了一幅画,就是《自由领导人民》。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,德拉克洛瓦摒弃了以强调精确细致作画为特征的学院派油画风格,独辟蹊径,选择了更为奔放自由的笔触和明丽强烈的色彩。这幅画1831年在巴黎沙龙展上向公众展出时,曾引发不小的争议。有评论认为它“没有美感”。但是到了1874年,这幅画被收入卢浮宫。《自由引导人民》也成为传世之作,曾被印在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和1980年的邮票上。


大家提到深圳,经常会说这是“改革之城”、“创新之城”,我想,这种“改革之风”、“创新之风”也必然弥漫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,政务新媒体更是应该彰显和传播这种精气神。


— THE END —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